全运会盛大开幕 健儿齐聚展风采 全民共享体育盛宴
【本报讯】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于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隆重开幕,作为国内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事,本届全运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以及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行业体协的1.2万余名运动员参赛,赛事共设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,涵盖田径、游泳、体操、球类等传统项目,以及攀岩、滑板等新兴奥运项目,充分展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多元创新。
开幕式亮点纷呈 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
开幕式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,以“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”为主题,通过“民族根”“延安魂”“中国梦”三大篇章,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体育精神完美融合,现场运用裸眼3D、无人机编队、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,呈现了一场震撼视听的文艺表演,由数千名演员组成的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场景,配合光影特效,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火炬传递环节同样别出心裁,最后一棒火炬由苏炳添、张雨霏、马龙等奥运冠军共同传递,最终点燃主火炬塔,这一设计寓意着中国体育薪火相传、代代接力,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,称赞全运会是“中国体育精英的摇篮”,并为中国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成功举办大型赛事点赞。
竞技赛场激烈角逐 新秀老将同台争辉
赛事开启后,各项目竞争异常激烈,游泳赛场,东京奥运会冠军汪顺在男子200米混合泳中以破全国纪录的成绩夺冠,展现了“老将”的统治力;而16岁小将余依婷则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爆冷摘金,成为泳池新星,田径项目,巩立姣以19米88的成绩卫冕女子铅球冠军,赛后她表示:“全运会的竞争比奥运会更激烈,每一投都不敢松懈。”
乒乓球、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同样精彩纷呈,马龙与樊振东在男单决赛中鏖战7局,最终樊振东以微弱优势胜出,标志着国乒“新王”的诞生,羽毛球女单赛场,陈雨菲与何冰娇上演“巅峰对决”,陈雨菲凭借稳健发挥蝉联冠军,三人篮球、攀岩等新增项目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,进一步推动小众运动的普及。
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深度融合
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赛事活动,包括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19个大项,让普通体育爱好者也能登上全国舞台,来自山东的广场舞队队长李阿姨激动地说:“没想到我们退休人员也能参加全运会,这是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!”“体教融合”成为亮点,清华大学学生王宇以2米28的成绩夺得男子跳高冠军,彰显了学生运动员的潜力。
赛事期间,组委会还推出“全运惠民”计划,免费开放部分场馆供市民体验,并组织奥运冠军进校园、进社区活动,陕西省借势打造“体育+旅游”新模式,推出多条精品线路,带动当地消费增长超20亿元。
防疫措施严密 彰显中国效率
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,组委会采用“闭环管理+智能防控”双保险,所有参赛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,并全程佩戴定位手环,通过“全运通”小程序实时监测健康状态,赛事期间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50万人次,结果均为阴性,这一高效举措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可,认为“为全球大型活动防疫提供了范本”。
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全运会践行“碳中和”目标,场馆100%使用绿电,其中西安奥体中心采用光伏发电系统,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万吨,奖牌以和田玉为原料,奖牌盒用秸秆再生材料制作,体现环保匠心,赛事用车中新能源车占比达90%,减少碳排放约2.6万吨。
闭幕式展望 体育精神永不落幕
随着赛事接近尾声,闭幕式筹备工作有序推进,据悉,闭幕式将突出“团结与传承”主题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场内场外联动,并发布《全民健身倡议书》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表示:“全运会不仅是竞技的擂台,更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,未来我们将以更高标准筹办赛事,助力体育强国梦。”
这场历时12天的体育盛会,既检验了巴黎奥运周期的备战成果,也为群众体育注入了新活力,从奥运冠军的巅峰对决到民间高手的热情参与,全运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,书写中国体育的新篇章。